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著作

全球化与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

2012-03-05 许利平 龚浩群

  目录

  前言

  上篇全球化与周边国家多元文化

  第一章全球化与东亚文化

  第一节“个人化”与中国人“基本人际状态”的变化

  第二节西势东渐与日朝两国的对应

  第三节冷战后日本政治文化的保守化趋势

  第四节文化多样性与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章全球化与南亚文化

  第一节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印度种姓制度的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章全球化与东南亚文化

  第一节缅甸基督教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佛使比丘与当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全球化视野下的东南亚华人民族文化

  下篇全球化与周边国家社会转型

  第一章全球化与东亚社会转型

  第一节全球化与中国家庭婚姻

  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群众与暴力:印度与日本比较研究

  第三节平面媒体与韩国社会民主文化变迁

  第四节全球化时代亚洲环境NGO的角色分析

  第二章全球化与南亚社会转型

  第一节印度民族问题

  第二节近年来南亚政治转型的态势及影响

  第三节印度分离运动现状与前景

  第三章全球化与东南亚社会转型

  第一节马来西亚独立后的政治变迁

  第二节性别移民与亚洲公民社会

  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泰国民主转型

  第四节全球化背景下的东盟伊斯兰金融

  第五节冷战后缅甸民主转型的条件



  前言

  全球化正在而且日益深刻地影响到周边各国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本书结合区域研究和国别研究的视角,就全球化对于周边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以及周边社会的回应方式进行了多学科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周边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总体趋势、共同特点以及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周边国家的历史经验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本选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进行学科建设,推动亚洲社会文化系列研究的一次大胆尝试。此项目一方面聚集所内人力资源进行设计与论证,另一方面吸纳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研究,以提高本学科的影响力。

  本选题广泛吸收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当代周边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围绕两大主题来展开分析与研究。

  第一大主题是全球化与周边多元文化。全球化并没有形成所谓的文化全球化,相反周边各国强化了本土文化认同感。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周边国家文化的现代性,另一方面,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周边各国的文化更加本土化或民族化,形成了当今周边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周边文化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当中延续和发展。具体来说,本书选取了东亚文化、南亚文化和东南亚文化中的代表性个案,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宗教、哲学、人际关系模式、政治文化、华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在东亚文化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中强调关系体的人际模式——“伦人”模式——出现了向“个人“模式变化的倾向,在强调人的“相互性”和“个体性”之间寻求平衡点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十九世纪的日本和朝鲜两国在西势东渐和东西文化冲突的潮流中对西学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是两国后来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其中的历史经验值得反思。二战后日本政治文化的保守化趋势对东亚地区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南亚文化方面,有学者关注到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的现代化变迁:传统吠檀多哲学的主要特征是神本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与出世论思想,而现代吠檀多哲学则强调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世俗主义。有学者详细分析了印度种姓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其中包括印度教文化的特性、种姓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及当代种姓政治的影响。

  在东南亚文化方面,近年来基督教的发展对缅甸社会具有多重影响,即一方面基督教信徒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这有可能激化缅甸的民族矛盾,另一方面,基督教对现代缅甸教育有积极的影响。在当代泰国,佛教的现代主义改革为重新塑造现代公民作为佛教徒的文化身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体现出冲突与融合的特点。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亚洲国家的重视,如何处理好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独有与共享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具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

  本书的第二大主题是全球化与周边国家的社会转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资本流通、价值观念的传播、人口流动和跨国组织对亚洲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球化既带动了人员和信息的流动,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成为造成各种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本书就东亚社会、南亚社会和东南亚社会当中比较突出的社会变迁现象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社会的民主政治转型、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移民、族群冲突、群众暴力运动和极端主义等现象的根源、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在东亚社会转型方面,有学者探讨了全球化影响下中国人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原子,家庭模式与观念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趋势。通过对印度与日本在群众暴力运动方面的比较研究,有学者指出,群体性的暴力事件将打断民主化进程,及时化解群众性的暴力倾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现代传媒对于国家政治的影响与日俱增,政府、财阀与民间组织在韩国舆论界的博弈反映出韩国民主化过程中的社会权力结构及其变迁。在跨国组织研究方面,有研究指出,亚洲环境NGO发展迅速,其类型、活动领域和组织优势在不断扩展,倡导是目前亚洲环境NGO的主要职能定位。

  在南亚社会转型方面,有学者就印度的民族问题和分离主义运动进行了分析。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困扰印度的重要现实问题。语言划邦原则、地方自治主义、宗教问题以及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都是造成印度民族问题和分离主义运动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在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给予各个民族或部族平等权利和可靠保障。南亚国家的民主政治转型近年来令人瞩目,其特点表现为全面转向多党制选举,非政府组织非常活跃,以及传统社会权威的没落。南亚国家宪政架构的稳定有利于南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国家也面临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和西方国家的影响等挑战。

  在东南亚社会转型方面,有学者就马来西亚政局中一党独大局面的结束和两线制的萌芽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以族群利益为主导的种族政治走向以民生问题为主导的民主政治的重要转变。在移民问题方面,研究者探讨了菲律宾NGO在移民女工权益保护方面的组织结构、倡议活动和积极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只有赋予移民工人以公民身份才能彻底保障移民工人的权利。伊斯兰社会的发展动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学者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东盟伊斯兰金融区的本土化特征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有的学者则分析了泰国民主转型的困境与启示。此外,还有学者就缅甸民主转型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总而言之,全球化背景下的周边国家社会与文化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总体局面,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性、延续与转变、保护与发展等各种矛盾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将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议题。本书旨在为探讨这一重要议题尽学者之力。

  本课题的研究和出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李向阳所长的大力支持。在本课题的出版和编辑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的马军伟、刑伟,杨晓萍博士,刘建教授,时事出版社编辑部的雷明薇主任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编者

  2011年7月于北京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